#4 阅读卡片 - 原则

打算将卡片的内容输出格式升级一下,这样在阅读的时候就能清楚的知道这个部分的内容是出于原书中的位置,方便归宿,也能通过这个目录形成结构化的帮助记忆了(应该是我的YY了)。

4.5 伟大的合作如同爵士乐演奏

3—5个精明强干且善于思考的人以开放心态讨论,通常能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

“但如果人太多,合作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即便其中有很多聪明、有才华的人。给团队增加成员的共生效果是逐步递增的(2+1=4.25),直至到达一个顶点,过了顶点后将不再产生增效,反而带来效率递减。这是因为:(1)边际效益随团队人数增多而减少(两三个人可以贡献大部分重要的观点,增加更多人不会有更多的好点子);(2)团队人数过多时,其互动效率低于小团队的互动效率。当然,实际中最好的结果取决于人员的素质和他们带来的不同观点,以及团队管理的好坏。

没想到收益递减思维模型竟然在这里也是可以使用的,当我意识到这点之后,对于这里的内容我就理解的非常快了。

在团队刚刚组建的时候,人数的增加会增加团队的效率,但这个增加值会随着团队人数的增多而递减,最终变成0,如果继续增加,反而会减少,这个模型在现实中的现象可以表现为,因为人数增多所带来的沟通成本也是越来越高的,或者是大公司反应慢,而创业团队速度快。

4.6 珍惜志同道合者

“既然有人与你在最重要的方面价值观相同,也与你有实践价值观的相同做法,那就要确保与这些人为伍。

某些价值观即使相同,也能得出不同的结论,一定要区分不同的价值观所带来的影响。比如书中提到几个核心价值观:需要产生价值,大脑开放,极度透明,这种价值观虽然会产生不同的结论,但也要珍惜这类人,因为这种不同会让结论更加完善。但如果是因为大脑封闭,自我为中心,这种价值观的人他们的结论和想法,远离这种人对我们来说可能更好。

“如果你发现无法与某人就价值观方面达成一致,就应考虑是否还与此人来往。价值观不同,会导致很多痛苦的经历和不好的结局,最终还是会让你们疏离。一旦你发现此种情形,最好尽快分道扬镳。”

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造成的看法不同这种情况是比较好理解的,但是还要记住即使有相同的价值观,但是理解的深度和角度不同,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也是不同的,另外价值观的叠加也会产生不同的结论。没有人和你所有的价值观是相同的,要找到那些你认为那些最重要的价值观再来决定。

5 做决策时要从观点的可信度出发

与能力较弱的决策者相比,要对那些能力更强的决策者的观点赋予更大的权重,给予更多的重视。

怎样确定谁在哪些方面能力更强呢?最具有可信度的观点来自:(1)多次成功地解决了相关问题的人;(2)能够有逻辑地解释结论背后因果关系的人。

用代数等价的思维模型来理解,结果 = 1 * 加权值,就是可信度加权决策。这让我想到另外一个进行决策的数学公式,结果 = 价值 * 系数,例如你要买房,然后把关注或者思考的纬度罗列出来,比如大小,户型,绿化,交通,便利度,然后在根据自己的重视程度赋予相应的系数,这样每个房子都使用相同的公式进行计算,最终计算得出结果最大的那个,就是综合得分最高的选择。找到更多的场景去使用思维模型,不断优化完善这个模型,会让我们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做出尽量正确的决策。

5.1 采用创意择优,需要你了解每个人观点的长处

“提出观点是容易的,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成千上万的主意,很多人还很愿意说出来与人分享,甚至激烈地捍卫自己的观点。但遗憾的是,包括你自己的很多想法在内,很多观点都一无是处甚至是有害的。”

很多通过快思考得出的结论,百分之九十都不是好决策,那些“双赢‘方法通常都是深思熟虑才能得到。突然想到了一个“完美”的点子,先记下来,然后过几天在重新拿出来思考一下,大多数你的看法都会改变。如果没有改变,那么可能这个点子真的值得抓住。

5.2 关注可信度最高、与你观点不一致的人,尽量理解其推理过程

“以开放的心态,与虽不赞成你的观点但具有可信度的人对话,是接受教育、提升决策正确性的最迅捷的方法。”

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同,而现实中角度的转换通常也是非常困难的。自己没看到新的观点,只靠自己的大脑臆想是很难做到的。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先不要着急否定,先尝试站在对方的角度上理解,有时候虽然结论可能是错的,但是提供不同的视角本就是非常有价值。

5.2.1 要分析人们的可信度,以评价其观点正确的可能性

“你的生活质量将取决于你在追求目标过程中所做决策的质量。做出正确决策的最佳途径,就是与其他更博学的人沟通互动。”

“你将面临的困境在于,你既要找出事实从而有效判断,同时又要知道你听到的很多建议毫无价值,包括你自己的。”

这算是一个可以提高决策效率的小技巧。直接判断观点可能会消耗大量的时间,但是如果先判断人的价值,可能要快得多,当然也有可能会略过一些可能的好观点,算是一个缺点,但总的来说应该是利大于弊的。

5.2.2 较可信的观点很可能出自以下两种人:(1)至少曾经三次成功解决过相关问题;(2)对所得结论的因果关系分析很有道理。

“要特别当心有些并无实践经验而只是夸夸其谈的人,以及没有较好的逻辑的人,这些人对其自身、对他人都很不利。”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反过来看如果在说服别人的时候,给他展示自己过往相同经历的结果,或阐述解决过程的看法,同样也是非常有效的。如果没有经历,那么就努力创造经历。

5.2.3 若某人并无经验,但其所讲道理似乎符合逻辑且可经受压力测试,则一定要试一试。请记住你的成功是靠概率的。

概率思维还有混沌思维,这两个思维模型都应该了解一下。因为这两个思维模型对我的冲击是颠覆性的,尤其是混沌思维。以前的我认为如果有台机器可以获取到世界上所有的数据,基本就可以完美预测股票了,但看了这个思维模型之后我发现这是做不到的,所以也让我抛弃了这个不现实的白日梦了。对于现实有意义的就是,成功率只要过半,剩下的就是使用大数思维就可以持续获利了,其实如果更进一步,只有不是0,那么持续的尝试总会达到预期的结果,况且如果在过程中积累一些错误的教训,提高一下成功率,那么概率可能会更大。

5.2.4 要更关注发言人的推理过程,而非其结论。

在对话中,很常见的情况是,人们会分享其结论,而非他们所得结论背后的逻辑。

先得出结论,再去寻找支持结论的观点比从头开始根据证据来回摇摆要轻松得多了,这是思维在偷懒啊。

5.2.5 没经验的人也不乏好点子,有时远远胜过有经验的人。

“出主意的人如果经验丰富,就容易被限制在过去的套路里面。”

如果是圈子里面的人,可以依靠第一性原理这个思维模型来帮助自己思考。另外在检验产品的时候,需要回到“白纸”的用户状态,这更容易体会到用户的在使用产品时的感觉,每个人进入这个状态的程度以及速度都是不同的,忘了从那里看到说腾讯创始人马化腾就有快速进入白纸状态的能力。我现在完全进入都非常困难,更不用说随意的快速进入了,羡慕。

5.2.6 每个人都应在表达观点时信心满满。

“如果你坚信某个观点就应该坚持,特别是此观点来自在这方面表现优异的人。”

越是深思熟虑越能坚信自己的观点,每次的思考都会加强这个信心,因为只有出现更强证据的时候才能说服自己更改,不论是更改还是保持,都是持续加深了解的过程。


如果你也有一点想法,欢迎大家畅所欲言。最后希望小伙伴能够在我这种”和作者对话的读书卡片”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