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眼中的共享充电宝,到底怎么样?
突然间,因为聚美优品的陈欧公开申明3亿投资街电,王思聪隔空嘲讽道“共享充电宝能成我吃翔”的情节一下子就让“共享充电宝”成为了新的风口。到底事件会出现什么样的情节,我等吃瓜群众已经拿出板凳等着看戏。本人以产品经理的角度上来做一下共享充电宝的可行性分析?就当锻炼一下自己的产品水平,希望各位大大多给意见。
正文开始
用户在哪里?
高耗电用户,和低耗电用户来分
需求在哪里?
需求:为了解决移动设备电量耗尽而又没有办法
场景在哪里?
高耗电用户,第一印象肯定会有人想充电宝的设计就是为了他们而存在的,因为他们用电多,所以没电的情况肯定比低耗电用户更常见,有了共享充电宝,他们就可以随便的玩手机,不用在怕手机没电了,随用随充多好。其实不一定的,对于这群人来说,他们自己知道自己用电多,平时已经习惯了计算电量,换句话说这群人对于使用量对于电量的影响更为敏感和经验老道,所以随身携带充电宝已经是常态,设备多的或许还会携带多块充电宝进行备用,他们已经习惯了出门就带充电宝的设定。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场景会出现,就是高度用户因为某些原因,忘记携带了备用电源而出门,在已经知晓这种情况而出门的人会怎么做?很简单,会本能的减少使用手机的使用频率,克制自己的欲望,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手机没电的痛苦,远比不玩手机带来的痛苦更加的深刻。上面已经说了这群人对于电量的估计相比于低耗电用户来说更为老道,对于没电的应对也是比低耗电用户更加的从容才对。有了共享充电宝确实能够满足这种场景出现时,高耗电用户的痛点,但频次上来说还是太低了。
那么再来说说低耗电用户,对于他们我倒是认为“共享充电宝”是为了解决这部分人的突发情况。因为本身就是低耗电用户,对于手机的依赖就相对较小,所以他们对于自己手机的用电量是没有预估的,平时总觉得够,偶尔在外面玩的多了,手机没电了,又没有携带充电宝习惯的他们,会变得无奈。在我看来,共享充电宝正好解决了这部分人此刻的场景。那么话又说过来了,本来就对手机依赖性低的他们,即使没有电了,对于他们的感觉也算是挠痒吧。
总结下来,高耗电用户忘带充电宝出门,和低耗电用户突发事件的场景下,共享充电宝的存在确实是可以缓解这部分人的焦虑。但这两种场景都是低频的需求,相比于刚需,说是急需更为贴切。这种急需的需求真的可以承载共享充电宝的模式么?在这种角度上来说,我认为更多是资本的自嗨。
那么在说一下现在市面上共享充电宝的使用感受。结论是来说并不爽。
现在市面上出现的充电宝分为三种形态,一种是大型机柜,一个是小柜,最后一种是桌面。三种的大致流程都是,扫码-注册-付款-借出-充电-归还。与共享单车随停随用的使用感受来说,归还是共享充电宝最让人心烦的步骤。即使出门逛街,借了充电宝,要是不准备送回到借来时的位置,那么还需要打开应用,找到周围附近的归还点,在导航归还。这真的是更加的方便了么?如果是在餐厅的位置进行充电,对于用户来说,我在你们这边消费,充电不应该是附加的用户体验,还需要在花1元钱充电,1元钱不多,但是这种使用过程并没有感觉多么的爽快。要是爽了,即使需要用户付出十块,用户也会非常乐意的(冈本,我就这么一提)。
以上主要说了共享充电宝的两个问题,第一需求频率低,第二体验的链条过长,感受并不好。对于低频的问题,所以商家都希望放在人流量大的位置,来弥补频次低的问题;那对于第二个问题,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多的部署机柜来缓解确实是可以。还有一个充电宝的安全问题,也是非常严重的,不法分子利用充电宝做坏事的成本太低。
最终,共享充电宝并不是一个产品力驱动的项目,而是一个主要靠运营驱动的项目。会有企业能够运用这个模式来活下去,以上的问题都是可以通过运营手段去缓解,并且可以获利。会不会共享充电宝通过资本的运作布置到可以随用随充了,本来带充电宝出门的用户还会自己买么?我觉得对于重度用户来说,还是会,毕竟常用的东西还是自己买的好,反正也不贵,而且本来用的多,用个几次押金都足够买一个比较好的充电宝了;那么对于那些低消耗用户来说,并不会有太大的区别。
那么问题来了,王思聪说的能成到底指的是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