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生活 No.2 记录,两种巧合,公地悲剧
记录
诚实
最近看了 《曾国藩传》 才了解到,原来曾国藩是一位“记录”大师,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的那几天,仍然坚持着这个习惯; 但我觉得他更厉害的是记录中对自己诚实,人是最容易自我欺骗,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这么诚实的看待自己。从他的记录中能看到他的思考和反思,更能看到他的种种缺点,这让我觉得他更加真实且伟大。
曾国藩得知他的朋友纳了一个妾,长得很漂亮,于是借故到这个朋友家,聊了一会儿天后,再三强迫这个朋友把小妾领出来让他看看。曾国藩见了小妾,又和人家开了几句玩笑,调笑了几句,回家他在日记当中写道:“友人纳姬,欲强之见,狎亵大不敬。”
保持简单,舒服
我开始有记录的习惯应该是从15年左右,但可惜的是那时候记录的东西已经找不见了,因为我有点工具控,中间换了不少次记录的工具,每次工具和内容的迁移,都有可能导致丢失部分内容,导致记录的内容现在想要找已经找不到了。好在我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了,精力从用什么记转到记什么上了。
现在记录的工具非常多,其实只要找到“舒服”的就可以了,这个“舒服”意味着没有负担,快速开始,重要的是记录,而不是找个记录工具。
同理,现在也有非常多关于“记录”的方法论,我认为也都是“工具”的一种,我在上面也走了不少弯路,最终还是发展成了想怎么记就怎么记,因为这样子的记录我才能坚持下来。当然这里的方法我就只强调一个原则,劳动可积累,积累可成长。这点非常重要,否则只是干巴巴的记录,每次都是重新开启,那么每一次新的记录都是对之前的付出都是巨大的浪费,这里我就只推荐一个 卡片笔记写作法,其中我认为最关键的三点实操就是笔记原子化,笔记之间需要多产生关联,没事多看看。
坚持
相比于一丝不苟的记录来说,能坚持长时间的记录对我来说效果来说更有价值,如果把时间看作是“广度”,而当下时间的记录信息密集程度看作是“精度”,就这件事情上来讲,在广度面前,精度可是一文不值。
记录是一件需要坚持下来才能感受到收益的事情,所以我会尽可能从记录中就能让我获取“收益”,这也是我能坚持下来的一点原因。在这个时代,不少道理大家都懂,但都是大鸡汤。我认为造成这样的原因是缺少了上下文,而记录就是给笔记,知识与更多的环境进行连接补充养分。
一条笔记,一个知识,一个道理只有在它的上下文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我的每一篇内容,都是从记录开始,然后在过程中发现了一些观点,在将这些观点与新的上下文产生关联,最终产出的新内容,重新进入循环。所以只要从记录开始,那么之后的所有的流程,我都能得到“好处”。当然内容都已经出来了,那么分享出去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两种巧合
第一种是平时经常能遇到,是单纯的随机事件。例如,已经毕业工作了十年的你,在去日本旅游的时候碰到了大学室友。另外一种巧合则是两个不太想干的事情,碰巧在同一时间发生了。例如,一个正常的咖啡时间,突然听到了一个极度悲伤的消息,而这会导致你之后很长时间,喝咖啡的时候都会让你记起那个悲伤的消息。
第一种巧合我们是控制不了,纯粹的随机;而第二种是许多生意人想要在我们脑中注入信息的方法,比如,各种营销品牌都会尽可能的在你生活的各个地方都投入他们的广告,目的就是为了利用随机的“巧合”来注入刻意安排的“巧合”,更高明的则是在刻意的安排这种“巧合”,让你体验的过程中,不断出现品牌,之后如果再有类似的体验,品牌就会在你的脑海中跳出来。
公地悲剧的思考补充
我之前有分享过公地悲剧这个思维模型,这里稍微提一下大概的概念,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则可以在看看那篇文章。
有一片对所有人开放的牧场,牧民因为想要赚取更多的利润,所以都会尽可能的利用这快牧场,尽可能养育更多的牲口,这样很快就超出了这快牧场所承受的范围,最终导致牧场被毁掉。
但这次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思考,如果我们不是农场主,而我们本身就是这快公地,我们在这个社会还有另一种称呼那就是人力资源了,那么公司其实就是牧民了,那么996是否可以看作是过度放牧的标志呢?我还不太确定,但这个角度还蛮有意思的。
如果您认同我的文章,请帮忙点赞,转发,让更多的人看到,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