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拜单车与ofo,胜利的果实最后谁能吃到?

前几天,腾讯CEO马化腾与ofo投资人朱啸虎就谁目前是共享单车行业里面的第一名起了争执,同时随着这场争论,也将摩拜单车与ofo的战争正式的摆在观众的面前。

还是原来的规矩,先简要地说一下目前的故事背景。根据市场占有率来看,ofo认为自己已经是行业的第一了,摩拜只能老实的当第二了。而摩拜背后的男人站出来,说了一句,占有率并不能说明问题,你的根本问题在于技术落后,要是没有弯道超车,能不能打败还很难说。

那么到底谁说的对?那么开始今天的透过现象看本质。

首先,第三方的数据调查基本上都是基于app,其实这是有些片面的。摩拜单车背靠微信支持,不用app也可以很好的完成租车的全部流程,我相信也有很多用户都是直接在微信进行体验,而不是下一个摩拜的应用。而且小马哥在评论中也说了,摩拜的数据在微信里面是ofo的一倍多,如果这个消息属实,要是算上这部分数据,摩拜与ofo的差距可能会比现在看起来小很多。

对于这两家单车本身来说,骑过人基本都有一个统一的共识,摩拜单车质量好,但ofo好骑,而且大家可以留意一下网上的评论,经常能看到有用户吐槽,“下班回家准备骑ofo,但是找到一辆,坏一辆,最后发现,找单车的时间早已经可以走回家了”、“路边经常能看到ofo单车的尸体,而且好长的时间都没有人来处理”,而对于摩拜单车的抱怨则是骑行体验不好,费力,不舒服等。总结来说,摩拜单车花了高价,结果是获得了一个耐用,不容易丢失,不太好骑的车,而ofo花了低价,造了一个易坏,丢失率高,但好骑的车。这是非常重要的现象,下面逻辑的地方要来了。

互联网行业与传统行业的一个很大的不同点在于边际成本很低。举个例子,一个服务器给一万人进行服务,成本就是一台服务器,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加两万新用户,他的成本可能还是这台服务器。而传统行业不行,你要是卖一万个杯子,需要花一万个杯子的成本造杯子,要是卖两万个杯子就需要花两万个杯子的成本,一万五都不行,必须是两万。咱不抬杠,但你非要说偷工减料,我也没法。

而共享单车其实是一种,披着互联网外衣的传统行业。想要争取行业老大,我认为最终依靠的还是企业的“低成本运营”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现在ofo路上的终端多,但相比于摩拜单车来说,ofo单车存在着损坏率和丢失率更高的劣势。也就是说同样的情况下同一辆摩拜单车的使用时间是要比ofo长不少。所以ofo单车为了不吃亏,需要不断快速的造“新车”来补充坏掉和丢失的单车来维持的供给。

另外一点就是共享单车目前还是需要需要人工来进行调度,这也是随着铺设城市的增多,而需要多花出去的成本。随着铺设的单车越来越多,摩拜的运营能力将会成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依靠低运营成本,摩拜可以肆无忌惮进行铺设终端。反过来看,如果ofo不控制自己的边际成本,他的单车铺设的越多,运营成本将会越来越高,本来车多的优势一下子就变成了劣势,要是烧光了钱,下一步怎么办?

最后,摩拜单车和ofo因为技术而造成的差异,在于对未来的想象空间。摩拜单车的数据是双向通信的,也就是说,单车从地点A被骑走,经过多轮的使用,到底有多少能够返回,形成一个好的循环?每一次的服务,摩拜单车都能获取到相关的数据,包括服务客单价,路径等,再通过大数据计算出成本等等,而只有经过长期大量的积累才能得到靠谱的数据,用两天就坏ofo,则很难做到这点。这也是腾讯小马哥相比于ofo更看重摩拜单车的原因。摩拜单车是腾讯在物联网下的重要投资,等到物联网发展起来的时候,摩拜单车将会给腾讯带来无以伦比的想象空间。要是有同学问,为什么会说这个趋势事物联网要来,我只能告你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设备加入互联网,并且时间不会花太久(多余的不想多说,只是自己的看法)。

“百团大战”貌似还在前天,到了昨天“百团”已经死干净,滴滴Uber大战又以合并收尾。而今天“共享”的风口一吹,现在“彩虹大战”会不会又演一番老戏码,感觉不会太早分出胜负,但是只要势头一显,可能直接就是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