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的力量

习惯的力量

19 Nov 2017 at 21:04

我们每天做出的大部分选择似乎都是精心考虑的决策结果,其实不然。这些选择都是习惯的结果。

在《好好学习》和《如何学习》里面都也提到过,生活中大部分的情况下都是因为习惯产生的结果,尤其是在有一定压力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因为压力扑来的时候大脑的思考的活动会被抑制的很低,所以这时候通常是你的习惯行为来代替你下决定。所以经常会有这种情况,你感觉你当时是深思熟虑了,但是在过段时间往回回忆的时候,你仍然会发现自己当时“思考”的不足,因为这是你平时遇到事情习惯的反应。杜克大学2006年发布的研究报告表明,人每天有40%的行为并不是真正的决定促成的,而是出于习惯。

我们大脑中的这个过程是一个由三步组成的回路。第一步,存在着一个暗示,能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并决定使用哪种习惯。第二部,存在一个惯常行为,这可以是身体、思维或情感方面的。第三部则是奖赏,这让你的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

这和之前在学习《如何学习》里面有提到过习惯的养成通常由四步,是一个道理,在如何学习中,第一步是信息,就是这里说的暗示,第二步,routing(惯例),从第一步的信息刺激之后,你的大脑会根据这个信息能让你进入之前惯例的行为,在这里就是你的习惯性行为,第三步,奖赏,想要养成一个习惯,一个好的奖赏是非常有帮助的,他会让你的大脑自然而然的去接受,这也是因为拖延症为什么容易养成,的主要原因,因为在你做一些你认为很痛苦的事情的时候,大脑让你去做了一些你想要做的事情,转移注意力之后得到了暂时的快感,和原来痛苦的消失,就是这个奖励。这个即时反馈出来的奖励反馈会让你拖延症的习惯越来越牢固。第四个是信念,这是《好好学习》里面提到,但这里没有,这点对于养成习惯是非常有帮助的,但和这里习惯在脑中回路的三步是没关系的。

在习惯出现时,大脑不在完全参与决策,它要么完全静下来,要么集中做其他的任务。所以除非你可以抵制习惯,找到新的惯常行为,不然习惯模式依旧会自动展开。

习惯的存在,让一些惯常的行为就可以从大脑的思考力剥离开,比如呼吸、走路,这种,如果这些动作也是要经过大脑思考,那么日常行为对于大脑的负荷将会非常的重,而人类的效率也不会那么高,也正是因为习惯,放松了你的大脑,让它可以去思考其他更加复杂的事情,比如创造、学习。

习惯有好有坏,观察自己的坏习惯,然后按照之前说的习惯的三步骤,找到自己坏习惯的回路,先观察这个回路,然后找到“奖励”,用心的行为去代替老的坏习惯,最后并得到这个奖励,让你的大脑产生新的习惯,就可以逐渐地把自己的坏习惯改掉。

20 Nov 2017 at 06:57

如果你用同样的暗示,提供同样的奖赏,你就可以换掉惯常行为,改变自己的习惯。如果暗示和奖赏不变,几乎所有有的习惯都是可以被改变的。这是黄金法则。

要改变习惯,你必须留住旧习惯回路中的暗示,提供旧习惯回路中的奖赏,但要加入一个新的惯常行为。使用旧的信息和奖赏是因为这些已经被证明对你的习惯是有效的并且没有成本。

起作用的并不是上帝,而是信仰本身。一旦人们学会信仰某种东西,这种信仰就会扩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知道他们开始相信自己能改变。信仰是将改造过程的习惯回路变成永久性行为的要素。

用黄金法则是可以改变习惯的,但是在压力来临时,很多人会又回到之前的习惯中去,这是时,你就需要改变习惯的第四步,就如《好好学习》里提到的信仰,你要从内心相信你是可以改掉的这种相信。只有成为你的信仰,那么你的习惯才能成为永久性行为。

21 Nov 2017 at 06:47

核心习惯:最重要的习惯是那些自身变化后,回去东和重塑其他行为模式的习惯。

有些习惯在你改了之后,他会重塑你身上其他的习惯。而这些习惯就是核心习惯,比如,保持阅读,学习,运动

书中讲了镁铝的故事,之前就觉得眼熟,看了之后确定下来,确实是之前《好好学习》里面提到的那个镁铝,而在《好好学习》里讲这个故事的角度时系统思考,在这里讲的是组织的习惯,一个是宏观一个是微观,到底谁的认知更好,我认为系统思考更加的全面,这个例子在习惯角度上来讲稍微有点牵强。通过系统的思考习惯,那么这些核心习惯也就是一些最关键的步骤,你只要改了这些核心习惯,他会影响你生活的其他方方面面的习惯。在习惯的修改上也利用系统思考的思路,让我有了意想不到的体会。

小成功能够带来改造性的变化,因为它能够将细微的优势转变为一种模式,让人们相信更大的胜利即将到来。

这里讲的是核心习惯的培养,一些核心习惯通常是具有“小成功”效果,小成功的关键习惯将会引起广泛化过程,一旦完成了一个细小的成功,那么这个成功就会推动下一个小成功出现,直到最后一个成功。找到生活中的小成功,不断的积累自己的小成功。《微细惯》的写作思路就是不断使用这些小成功来积攒大成功,将习惯分为小的部分,不断的完成小部分,最后在养成习惯。

22 Nov 2017 at 06:48

不管是推销新歌、新事物还是新的婴儿床,经验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如果你用旧的习惯来装扮新的东西,那么公众就更容易接受它

书中的这一部分让我想联想到了产品经理的要尊重用户体验的想法。你如果创造出来了一个新的交互逻辑,那么他到底好不好,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是否尊重了现在交互的逻辑。这个尊重表现在,与老的交互是否能迁移,操作是否方便,迁移和方便都是说学习成本,iPhone X因为全面屏的原因去掉了正面的home 键,但是他用低栏上划来作为home 键的这一交互逻辑非常棒,第一,上滑这一交互逻辑从原来就有,而且在手机上是非常常见的,可能是最常见的手势,用来做home键是非常自然,他的学习成本不在于手势,这个手势你每天都在用,唯一的成本是在将原来iPhone用于低栏上划的交互式呼出控制中心转变为退出而已,而且加上了交互动画让你加深这一印象,你只要稍微用3天,你会发现这个交互式非常顺利并且十分顺手的。

为什么Android很早就是开始使用虚拟按键的方案,而一直没有做出这种交互呢?照理来说Android的虚拟按键这么多年,一直放在低栏占用空间的问题,也可能是已经习惯了,思维已经形成了定式,因为没有特别多的用户会抱怨虚拟按键的问题。

现在滑动操作在全面屏会显得越发的重要,因为它不用占用屏幕的位置,可以让更多的内容展示出来。这可能是未来大屏幕,全面屏的交互主要趋势,只依托于点按会有非常大的局限。

24 Nov 2017 at 07:00

运动的起因是友情或亲密的熟人之间牢固的练习所形成的社会习惯。运动的发展在与群体的习惯,以及社区与党派之间脆弱的联系。而运动的持续在于运动领袖让参与者形成了新的习惯,树立了新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感。

这三个条件是有些运动为什么能够成为影响社会的大事的条件,通常来说只有当以上三个过程都满足之后,一个运动才能自我推进并达到临状态。

弱联系的熟人拥有的影响力通常比好朋友大,或者两者不相上下。

在找工作的时候,弱联系的作用通常比好朋友的作用更大。因为通过弱联系,我们能接触到没有加入过的交际圈,这个交际圈可能会有更多的机会,因为单强关系对于你们来说可能非常的熟悉,局限性则要大得多。还有一点因为好朋友平时接触交流的多,能够接触到的信息也比较一致,如果出现了好的机会那么肯定都是第一时间就知道的,所以从那些弱联系里的熟人,甚至半年一年都不见一次的人,更有可能告诉你一些我们无从得知的机会。

25 Nov 2017 at 22:31

改变习惯的框架:

  1. 找出惯常行为
  2. 用各种奖赏进行试验
  3. 将暗示隔离出来
  4. 制定计划